最近很多誉远堂的客户经常问我们的客服小姐姐,翡翠的种水怎么辨别,翡翠的色有哪些,翡翠的真假怎么鉴定,翡翠原石收藏怎么避免造假?根据翠友们的以上问题,誉远堂小编就给广大翠友们写了一篇翡翠科普文章,希望您在爱上翡翠的同时,避免上当,爱的放心!
翡翠的种
翡翠作为天然形成的矿物,形成过程稍有不一样,品质可能就有千差万别。翡翠有“三十六水,七十二豆。一百零八蓝”的说话,翡翠种水和底子的结合是在太多。今天我们就讲讲翡翠基础的四个种质。
翡翠的种大致分为玻璃种,冰种,糯种,豆种。区别这些种的区别,主要在于看翡翠内部颗粒的粗细,颗粒之间结合的紧密程度以及颗粒的透明度。当然除了以上这4种基础的种之外,细分还有高冰种、冰糯种、芙蓉种、金丝种、铁龙生、冰豆种等等,不过对于新手来说先了解以下这些翡翠的种即可。
玻璃种:顾名思义,就与玻璃相似的种。它的晶体特别细小密集,而净度和光泽度就如玻璃一般莹润透明,是价值最高的种。玻璃种翡翠属于顶级翡翠,帝王绿手镯除了收藏外,市场几乎绝迹,与帝王绿稍微沾点边的手镯起拍价都在几千万起。
冰种:冰种的净度和光泽度都要比玻璃种低一些,整体感觉如同冰块一般,略带一些不透明的颗粒,属于高档翡翠。从目前的市场行情来讲,一条冰种手镯价值在几十万到几百万之间。
糯种:糯种翡翠是目前市场上最受欢迎的种了,它的质地属于中档,价格也适中,属于大众能够消费得起的种质。糯种的质地要更粗一些,透明度也更低一些,就像糯米糊糊一样,还是非常漂亮的。市场上一条糯种手镯价格在几千到几万不等,如果手镯绿色或者紫色进的多的话,过六位数也是轻轻松松的。
豆种:豆种的晶体肉眼可见,是短柱型的,如同豆子一般,所以叫他豆种,其净度、色度光泽度也要差很多,不过豆种的产量非常大,从审美的角度来讲也不是很漂亮,所以价格也比较低廉,一般市场价格在几百到几千不等。
翡翠的色
说起翡翠的颜色,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绿色了。绿色翡翠是翡翠中最常见的,同时也是最有价值的。不过并不是绿色翡翠就是好的,翡翠的绿色千变万化,而不同的绿色翡翠价值也不同,左边就是绿色翡翠颜色等级和图片。
当然除了绿色以外,翡翠还有很多颜色,其中包括紫色、红色、*色、黑色、白色等等。在这些颜色当中,最有价值的是绿色,其次是紫色,然后是红色和*色,完全没有价值的颜色是灰色。左边同样也是各种翡翠颜色等级和图片。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各色的翡翠都长什么样吧。
绿色翡翠:是翡翠中最有价值的颜色,这一点为很多收藏者所认识。但是如果完全没有种份,即使是满绿,翡翠的价值仍然不高。
紫色翡翠:又称“紫罗兰”,或称为“春”。大部分的紫罗兰翡翠种份以藕粉地居多,通常结晶颗粒较粗,透明度较低。而优质的紫罗兰翡翠不仅种份很细腻,同时色彩浓艳,升值空间巨大。
春带彩翡翠:指的就是紫色和绿色两种颜色同时出现在一块翡翠上。
红色翡翠:也称红翡,比*色的价值更高,其产出数量也远远少于*色。但也不是所有的红色都有很高的价值,只有那些种好通透的天然红色翡翠价值才较高。而“烧红”的红翡不仅不稀有,还与天然翡翠有区别,没有升值的潜力和收藏价值。
*色翡翠:又叫*翡,好的*翡必须通透浓艳。
黑色翡翠:就是现在市面上的墨翠,墨翠颜色深沉,更有煞气,有强调驱邪避凶等附带寓意。
白色翡翠:本身是没有价值的颜色,但是近年来,随着玻璃种翡翠的兴起,白色玻璃种翡翠的价值获得了新的认可。
成品造假
现在很多翠友在选购翡翠的时候,对BC货防范有加,随着现在检测技术的发展,BC货在市场上早已无容身之地,于是,市场上又出现一些新的“造假”手段,隐藏的更深,连鉴定机构的证书都识别不了,稍不留意就会掉坑,誉远堂客服在这里也跟大家详细讲一下。
封底:翡翠镶嵌封底的初衷是为了防止灰尘进入内部,更显水头,但也造成了内部细节不直观,于是也给了不良商家的“造假”机会,也就是把颜色沉闷,种水不好的料子,打薄到极限显种水和颜色,以此冒充高档翡翠。这类翡翠(广片或者永楚料,这种翡翠严格意义上是达不到翡翠标准的)本身价值不高,又容易破碎,鉴定证书也不会有异常,所以欺骗性很大。
浸蜡:浸蜡在业内也称为"炖蜡"或"煮蜡",顾名思义,即是把成品放进滚烫的石蜡溶液直接火煮。翡翠在滚烫的火煮石蜡中受热膨胀,内部晶体的间隙会扩大,石蜡就会融入晶那些细微间隙中。在这过程中,石蜡不止融化在翡翠表面,还进入翡翠肉质内部。浸蜡形同“整容”,是一种造假手段,处理方法跟翡翠C货颜色填充是一个道理,如果翡翠内部含蜡过多,还是会造成翡翠透明度裂化。
抛光粉:使用抛光粉其实也是翡翠的一道正常工序(高端老坑翡翠一般很少用),但一些不良商家采用有色抛光粉,并残留到翡翠表面,让本身没有颜色翡翠也有了颜色,有颜色的更艳丽,从而达到增加卖相,遮盖瑕疵的目的,这类翡翠本质上还是A货翡翠(相当于化个妆,处理翡翠就是整容了),鉴定机构还是会出A货证书,通常会提示“可见抛光粉”。因为抛光粉都是在翡翠表面,所以含抛光粉的翡翠颜色漂浮,用绒布擦拭会有轻微掉色,行业内的一眼就可以以识别。
烧色:烧色也叫焗色,通常是指通过高温手段,改变翡翠表面铁离子的氧化状态,使翡翠颜色变成红翡颜色,用来烧色的翡翠通常是油青种或低档*翡。烧色翡翠算不算是处理翡翠,行业内也没有一个定论,鉴定机构出的仍然是A货证书,部分级别高的鉴定机构会备注“颜色成因未定”,很多鉴定机构不备注,对于新手很有欺骗性。
危料:危料也称危地马拉料,非缅甸翡翠,危料在鉴定机构出的也是A货证书,很多新手会把危料和蓝水弄混,关键是很多黑心商家把危料冒充蓝水翡翠出售,对于非行业人士很有欺骗性。
染色:染色剂染色的翡翠就是先用强酸强碱处理,再注入染料,大多数C货翡翠都是用这种方式制作出来的。染色剂染色的翡翠一般选用种干、内部有粗质结晶并且有杂质的白色翡翠,先通过强酸强碱去除翡翠内部的杂质。然后通过高压或者抽真空的方法,让染色剂进入到原来杂质的位置,从而达到染色的目的。
原石造假
*石是时下流行的一种翡翠原石交易方式,它最早在滇缅边境一带流行,现在全国各地的古玩城玉石城都有很多专业的*石店。*石具有刺激性,神秘性,风险大等特点,它浓厚的*博色彩吸引了无数买家。因此,有些不法商人为求暴利,不择手段,挖空心思,设置骗局,以意想不到的做假手法,鱼目混珠,使很多人上当受骗,甚至倾家荡产。
假皮类:这类做假的原因很多,欺骗性也较大,其做假的原因总的来说不外乎是将翡翠的实质蒙盖,以达到欺骗的目的。而做假的方法是把一些翡翠皮壳的风化层粉碎后,再将一些石英砂类,用胶将其粘到翡翠原石的表面。因此,质软、有胶性,没有细晶粒自然排列的表现,这是假皮类的最大特点。
假色类:这类的染色方法主要有镀色、炝色或火烧,在鉴定中很多地方与饰品的鉴定一样,但是在有些迹象方面却是饰品所没有的。如原石中存在的绿色是由表向里浸入。绿色的色调总有一种不蓝及*的味道,而且表层处可看到一些大小不等的烧焦点,这些焦*点的产生是由于受到酸、碱的腐蚀而造成的。所对在鉴定时只要认真观察就可很容易发现那些做假迹象。真假混色:这类做假行为不但原石中有,而且在饰品中也时常可见。同时也是一种欺骗性的极强、分辨较难的人为现象。其目的是为了增加绿色的数量或加深色调,这类颜色的特点如同前者,但在鉴定时因真假混杂并存而难于前者。
真假混色:这类造假行为不但原石中有,而且在饰品中也时常可见。同时也是一种欺骗性极强、分辨较难的人为现象。其目的是为了增加绿色的数量或加深色调,这类颜色的特点如同前者,但在鉴定时因真假混杂并存而难于前者。
假象类:原石中因存在裂纹、黑点、残损等问题,故用制造假象以分散鉴定者的注意力或掩盖住其缺陷为目的,其方法多为涂墨、写字、贴胶布或纸、抹泥、去皮不抛光或大件开小口等。
镶嵌贴片:在无色的原石上开一道小口并镶嵌一块色正质地较好的翡翠,以蒙骗或掩盖内部劣质部分,鉴定时应注意镶嵌部位或开口处是否有异样,有否粘合痕迹等。
天窗盖帽:多以劣质翡翠为主。在切开后见其质劣色差,便将开口处重新粘合。鉴定时应注意观察有无胶合痕迹或各部位颜色、沙粒的变化。在阳光下观察皮壳各部位的色调光泽等的变化情况。
探孔补洞:对原石内部情况不明,为了了解内部的情况,先钻一小孔。见质地低劣无色或色差;或是将绿色取出后再将该孔补盖。由于其面积较小,故一般不容易发现。
伪造风化:质劣的翡翠或因其它原因而做假壳者,为了掩盖其人工痕迹,将其埋入土中,并在其周围放入酸或碱等腐蚀物浸蚀。这样就可使皮壳的表现相似于天然风化。
掏心涂色:用无色质地好的翡翠原石,从中间挖一个空洞至表层数毫米处,涂上绿色原料,如绿油漆。并用锡箔纸盖住,然后将口贴合。这种作假的翡翠原石,在表现特征上与天然的较为相似。而且颜色也总给人以外浅内深的感觉。但是总的来说,这种颜色的表现就像是一块磨花玻璃的背面涂有绿色。粘合痕迹也是鉴定的主要依据。
如果您对翡翠成品或者翡翠原石感兴趣,想了解更多翡翠知识,或者您现在手中有翡翠成品或者翡翠原石,需要鉴定品质及真假,您可以添加我们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