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山东一地级市以防倭寇入侵设立卫所得名,今 [复制链接]

1#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40104/4322074.html

早在元末明初,山东沿海地区频遭倭寇侵袭,沿海居民多受其扰,苦不堪言。

山东半岛三面环海,拥有长达约多公里的海岸线。漫长的海岸线及其东突入海的地理环境使得山东的海防极为困难,极易成为倭寇袭击的对象。在明朝山东六府中,登州、莱州、济南和青州四府辖有临海区域。诚如《读史方舆纪要》所言:“山东自兖州、东昌而外,其当大海一面之险者,济南东北境也;当两面之险者,青州府北及府东南境也;当三面之险者,登、莱二府之东、南、北皆以海为境也。”

山东沿海地区的几个州县具体分布如下:登州府有招远、*县、蓬莱、福山、莱阳、宁海州、文登七个州县临海,莱州府有潍县、昌邑、掖县、即墨、胶州五个州县临海,济南府有海丰(今无棣)、沾化、滨州、利津、蒲台五个州县临海,青州府有乐安、寿光、诸城、日照四个县临海。

元末明初山东之所以首当其冲,也与其地处中国与日本、朝鲜的交通要道密切相关。隋与唐初,由于交通条件所限制,日本到中国的“遣隋使”或“遣唐使”多由北路进入中国,即先经过朝鲜半岛,然后再沿着朝鲜半岛西海岸北上,到辽东半岛后再横渡渤海到达山东登州一带登陆。日本遣唐使出发的港口是难波的三津浦(今大阪),然后沿濑户内海西下到达筑紫后的大津浦(今博德)靠岸,再经过壹歧、对马航行到朝鲜半岛南部,然后直渡*海,或沿半岛西海岸北上,到辽东半岛后渡过渤海在山东半岛的登州等地登陆。明人郑若曾称“宋以前,日本入贡,自新罗以趋山东。今若入寇,必由此路”。

由此可见,山东是中国与日本、朝鲜来往的传统交通要道。元末明初壹岐岛、对马岛又是倭寇盘踞的巢穴,对于倭寇而言,从日本出发,轻易就能渡海到朝鲜半岛,然后再渡海到山东等地登陆,转掠中国沿海。此条路线在当时航海条件下无疑是安全度最高、成本最低的选择,故山东成了首当其冲之地。

明朝统一山东后,首选着眼于*事设置。洪武二年(年)便在辛汪设寨(今寨子村)防倭,称“宁海州文登县辛汪巡检司”,首任巡检孙谅被授为“进义校尉”,领有弓兵名。同时在赤山(今荣成境)、温泉(今温泉汤村)亦设*寨。自设寨驻*后,确实起了镇慑作用,“倭人虽不时徜徉波涛中,而不敢登陆者六年”。在孙谅离任赴京时(洪武八年—年),即由弓首、弓兵、司吏、本境耆宿、天妃宫住持等人发起,请人撰写《创立营寨记》,并刻碑留存(碑现藏市博物馆)。洪武二十三年(年)后,境内还设若干小寨,有双岛、长峰、海埠等土寨。

洪武二十六年(年)定全国都司卫所,在山东设山东都司。此前在东部地区已设有登州卫、莱州卫、安东卫。洪武三十一年(年)正月,特命魏国公徐辉祖和都督朱某,垛集本处之民置立沿海卫所,于文登县辛汪都三里之地域设威海卫,卫辖地南至接官亭(今戚家庄南山),西至初村。按明廷之原规定,数县间设一卫,而今胶东半岛却还设有宁海卫、成山卫、靖海卫、大嵩卫(今海阳凤城)。

关于威海卫之命名,虽未留下文史依据,但根据朱元璋有关*事“持重”之总方针,可看出他注重“养威俟时”、“将者三*之司命,立威者胜,任势者强,威立则士用命,势重则敌不敢犯”。自然“威震海疆”,即成为威海之名的由来。卫下设所,威海卫辖有左所、右所;成化元年(年)又设百尺崖后所。

按明代之*事编制,五千六百人为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一百一十二人为百户所,所下设总旗二名、小旗十名。其部辖五千人为指挥,千人为千户,百人为百户,五十人为总旗,十人为小旗。卫指挥最高为指挥使,正三品,其次为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为正四品。正千户为正五品,副千户为从五品,百户为正六品。在卫衙内还设有镇抚,为从五品,经历为从七品。

永乐元年(年)二月,朱都督再度被授命到威海一带练兵,其兵员实行“垛集”制,即征调平民充*,按户三丁以上家庭抽一年壮者为*,称为*户,亦称*牙,实行世袭制,不得脱籍。正丁若年老病亡,则由次丁、余丁依次递补。当时威海卫至安东卫7个卫和宁津等4个所,共计征兵4万余人。

威海队伍组成后,名“威海卫捕倭屯田*”,意为:既练武抗倭,又自力垦田种地,似亦*亦农之谓。次年,由文登教谕胡士文撰文并刻碑志其主旨:“议耕、议守、议战……,百谷既成则荷戈于较艺之场,三农将兴,则负耒于陇亩之地。名虽曰兵,而实非兵,似不专乎兵而兼乎农矣。”

在捕倭屯田*成*的当年(永乐元年),开始修筑威海卫城,乃砖、石相间之结构。城高三丈、阔二丈,周长六里一十八步(每步五尺),按*三民七的比例,调动宁海(今牟平)、文登数万人及驻*,用了三年的时间将卫城修成。城设四门,各附设雍城,东、西雍城门均面南,南、北雍城门均面东。东城门名不详,上建有文昌阁;西门曰迎宣门,门上建筑不详;南曰德胜门,上建有南海大士殿;北曰玄武门,上建有真武庙。城东南角建有魁星楼。在城东街街北近十字路口处建有指挥衙署,内设大堂、武库、牢役房、宾馆等。

修卫城的当年,调指挥佥事陶钺来威海主持*务①,陶钺对威海卫算是最早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卫城修成不久(永乐四年),便同来犯的倭寇展开了一场保卫战,终将倭寇击败。

驻*练兵、屯种各按其时。在城东门外荒滩地上设教场,场内筑有堂房、将台、壁垒等。练兵较艺包括进攻和防守:进攻主要是操练各种刀枪、射箭;防守主要是演习甲胄、藤牌的使用。屯*分赴卫辖18处*屯种地,分别是:文登境内之白露、板桥、赤沟、陡埠、岜山;宁海境内(今乳山、海阳)之千金、冶头、瓦屋、武计、孤山、夏村、安子口、乳山、柳行、康家埠、孙英庄、杨村、浪暖口。实行自种自食,供卫官*所需。据清初统计,上述屯田计有92顷31亩多。

在防务通信上,选边海高地布设烽火墩台,使邻台可相互望见,有敌情时,依次燃发狼烟,以速作戒备。威海卫管辖墩台9座:遥遥、麻子、斜山、磨儿山、樵子埠、陈家庄(现戚家庄)、古陌顶、庙后、朱家岭;另有堡4座:曹家庄、豹虎、峰山、天都。百尺崖所管辖墩台6座:望天岭、蒲台顶、百尺崖、蒿里、老姑顶、曹家岛;另有堡3座:芝麻岭、窦家崖、转山②。在防御战备上设炮台3座:长嘴(今金线顶)、教场头(今旅游码头处)、祭祀台(今东山宾馆处)。

设卫后不久,按明廷的意旨建立卫学,学址设在卫城西南隅,“学占卫城艮(西南)隅”,并同卫官一样颁发“儒学印”一方。具体建学时间,志书记载各异,有记永乐初,有记正统年间,但年之《重请威海卫印记》、年之《重建威海卫儒学记》,均记述建学已百余年了,足见都指明初无疑。至于何时迁于东北隅文庙旁,则无文字可考。

威海卫建立后,到威任职的指挥官员,从永乐元年至弘治二年的80余年间,共计达20余名。多数在威海落户,其后代至今可查;有的因以后调离威海;有的因征战阵亡,无子继承;有的缺谱书记载,世系不明;故传之今日,仅有“18家指挥”的传说。

至于到威海卫任千户职,旧志载名的有十几人,但只有戚林(江苏兴化)世系有记载。他于洪熙元年调到威海,今境内凡冠以戚姓村名者均为其后代。另百尺所谢姓,系谢鸿儒(安徽宣城)副千户之后代。任百户职旧志载名的有29名,其中之夏暹仅知在弘治二年前来威,何地人不详,也有传为“云南”的,至今当地人仍有“小云南”之说。

设卫之初,在里口山以北俱为辛汪都三里所属地,人口不过百余户。洪武、永乐间,朝廷实行扶助农业和大量移民*策,数次从山西等地迁民于山东省西部,后来他们又逐渐转迁至东部地区。故今日威海之大部村庄均为明代所建。官*的后代和移民的后代,经过长期融合,构成了威海卫居民的基本特征和民俗风情。时至今日人们还可查验到其根安徽、江苏、河北三省地的一些遗风和俚语。

由于官*的优越地位,相互不易相处,其间往往形成一种不和谐的音调。故当时卫人王悦评说其为“风气不同,五方杂处,争功利,喜夸诩”的典型社会群体。在集市贸场上,本地人欺侮外地人,强买强卖,时有所闻。但若其离开威地半步,有的则表现出畏首畏尾的另一种性格,因而长期又留下“威海狼,威海羊”的贬语微词。

明初,由于朱元璋拒绝同日本使节往来,沿海设防严禁,洪武年间威海未受到倭害。到永乐间,朱棣允日本“朝贡”,倭患随之频起。永乐四年(年),一批倭寇乘船占领刘公岛,佯攻百尺崖,实攻入卫城下,所经之地居民被杀得“几无噍类”。掌印指挥扈宁率守城官兵死力抵抗,3日后援*到达,才将倭寇击退。这一年倭寇还攻入宁海卫,抢掠成山卫白峰头、罗山寨,又窜至大嵩卫(海阳)草岛嘴抢劫。

二年后,明廷在登州设备倭都司,以节镇沿海诸*。其时,倭寇再未犯山东。至嘉靖年间,兵备逐渐废驰,威海卫*额只有人,导致山东倭患又起。嘉靖三十六年(年),一批倭寇从胶州乘船至威海栲栳岛(褚岛)洋面,因大风靠岸,几天后被官*擒获。

此后,倭寇重点转向江南。早在嘉靖三十一年(年),时任威海卫指挥佥事的李逢时,就被明廷授以参将职,派往江南征倭,在嘉定县新泾桥一战便斩倭寇80余名,“屡战屡捷,南人呼天兵”⑤。嘉靖三十九年(年),时任威海卫指挥同知的毕高,升任淮阳营参将,到江苏组建操练抗倭*,屡败倭寇,功绩卓著,后升任都指挥佥事。嘉靖四十一年(年)调福建兴化等地御倭,与总兵戚继光有“刎颈之交”。次年4月,在与倭寇作战中阵亡,朝廷赐祭葬钦村狮子园。

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愈来愈严重,大批失地农民被迫变成流民,加之自然灾害频仍不断,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延至万历三十七年(年),指挥佥事董遇时和百尺所千户吴梦麒一起上告,要求威海卫实行“一条鞭”法⑥,得到批准,暂时缓解了差役之繁,为此还立下了碑记作为存照。但腐朽的明王朝已不可收拾,至崇祯十六年(年),清兵已进入山东半岛,不久明亡,明代在威海卫的历史划上句号。

清代为北洋水师基地。在今山东半岛东北端威海市,濒临*海,西连烟(台)蓬(莱),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旅顺口势成犄角,共为渤海锁钥,拱卫京津海上门户。

清代行*机构分为省、道、府、县4级。今威海地属登莱青道登州府宁海州。威海、成山、靖海3卫在雍正三年(年)前仍属山东都司,雍正三年山东都司缺裁后,3卫改属登州府。雍正十三年(年),卫所亦裁,且改成山卫为荣成县,今威海地直属登莱青道登州府。

英租威海

~年,中日甲午战争经过三个阶段,最后以清*府腐败无能而战败。威海卫失陷后,清*府遂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在日本马关签字,甲午战争正式结束。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四日,德国强迫清*府在北京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内容是德国租借胶州湾,租期九十九年;德国*队可以在胶州湾沿岸百里以内自由通行;允许德国在山东修筑胶济铁路,并享有铁路沿线三十里内的矿产开采权;德国获有承办山东各项工程的优先权。

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俄国借口协助中国抗德,派舰队进占旅顺。第二年的三月初六日,强迫清*府在北京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规定将旅顺口、大连湾及附近海面租与俄国。

英国也要求清*府,按照租让旅大的同样条件租借威海卫。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三日,清总理衙门大臣奕劻与英驻华公使窦纳乐在北京签订《订租威海卫专条》,规定将威海卫及其附近海面(包括刘公岛、威海湾之群岛及沿岸十英里地方)租与英国,租期二十五年,期满经两国相商仍可延长。年英国在威海设威海卫行*长官署,直属英国殖民部。从此威海进入长达近32年的英国殖民统治时期。

威海回归

年10月1日,中国与英国历时9年的关于交收威海卫的文涉方告结束。当时的中华民国*府派遣外交次长、接收威海卫专员王家桢来到威海,与英国驻威长官庄士敦,在英国威海卫行*长官署前,举行了中英交收典礼。英国殖民统治32年之久的威海卫终于归还了中国。

在上午正式举行的交接仪式上,曾当过宣统皇帝老师的英国驻威海卫大臣庄士敦将海*及苏格兰陆战队召出举行临别阅兵式。庄氏陪同王家桢在台上检阅达一小时之久。11时30分,庄氏和他的*队就要上船离去,王对庄说:请吃过午饭再走吧庄笑用华语说:不行呀,天无二日,民无二主,过了正午就是你们的天了。英国人已将官房产和一切官家的东西都布置得整整齐齐,打扫得干干净净,但是有价值的东西什么也没留,只将监狱的犯人一一交代清楚。

民国时期的威海卫

年10月,中国收回威海卫,国民*府将英国租占区域及威海卫城划为威海卫行*区,直属国民*府行*院。年1月,韩复榘在山东省设4个区,今威海地属鲁东区。年,山东省*府将全省划为12个行*区,今威海地属第七行*区。年山东省以方位划为4个行辕,今威海地属鲁东行辕。

年4月,荣成解放。6月,文登解放。9月,东海专区成立,属山东省胶东行*区。年,荣成县,文登分成的文西(年改称昆嵛县)、文东(年复称文登县)两县及新设的牟海县(年改为乳山县)属东海专区。年8月威海卫解放,设威海卫市(地专级),直属胶东行*区。年3月,威海卫市改为县级市,也归东海专区管辖。

威海解放

年5月9日,经*务院批准,撤销山东处胶东行*区,成立文登、莱阳专区,现威海市区域范围属文登专区。年3月28日,山东省人民*府撤销威海县,恢复威海市,以原威海县的行*区域为威海市的行*区划,仍属文登专区。年3月24日,经*务院批准,将文登县的第十、第十一两个区及荣成县的第十一、十二、十五3个区划出,设石岛县(驻石岛镇)。

年2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文登专区,原属各县市区划归莱阳专区,撤销蓼兰、掖县、石岛、即东、昆嵛5县。石岛县所属行*区域划归荣成县,昆嵛县西北部划归牟平县,东部划归文登县。

年10月18日,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将莱阳专区改为烟台专区(驻烟台市),同时撤销牟平、福山、乳山3县,将乳山县的行*区域分别划归文登县、海阳县和烟台市。

年10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县、莱西、乳山、福山4县的建制,乳山县的行*区域。以年前原县的行*区域为现在县的行*区域。

年8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威海市改为省辖县级市,由烟台市代管。同时,烟台地区撤销,将原烟台地区所辖12个县划归地级烟台市。

威海建市

年6月15日,国务院以国函[]号《国务院关于山东省威海市升为地级市的批复》批准,威海市升为地级市,设环翠区,以原威海市的行*区域为环翠区的行*区域;将烟台市的荣成、文登、乳山3县划归威海市管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