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学大咖谈丨专访威海市作协主席张红军中国 [复制链接]

1#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孙远明曹竹青潘佳蓬设计许晨实习生孙源

三月的威海,乍暖还寒。在第二届青未了散文奖火热征集期间,记者专访了威海市作协主席张红*。

在近两个小时的访谈中,张红*不仅向记者讲述了和文学结缘的故事,他还以市作协主席、文学评论家、高校院长的独特视角,对当下的文学现状和网络文学发表了看法。

07:18

赶上了文学的*金时期

做文学是一种精神享受

谈及为何会走上文学的道路,张红*直言:“一切都是因为兴趣”。

张红*生于河南。少年时的他,是看着类似《红旗谱》这样的小说成长的。“新时期”文学登场,张红*正在读初中。在乡*府工作的父亲,会给儿子带回每期的《人民文学》,这让张红*视若珍宝。韩少功、刘心武、王蒙……许多新时期文学名家的最新作品,张红*都会第一时间读到,从中汲取文学养分。

阅读、写作、思考,是张红*的兴趣,也是习惯。中学时,张红*除了尝试诗歌、小说的写作,还要求自己每天写日记,记录所思所想与日常经历的一些事情。遗憾的是,这些日记未能保存下来。“这个时期的阅读,尤其是记日记,对我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影响很大。至于那些日记,我现在做梦都在寻找,它实际上是通过一个学生的视角反映那个时代许多真实的状况,如果保留下来,会是很珍贵的资料。”

年,张红*以全县语文最高分进入大学。这一年,是中国“新时期”最活跃的一年:莫言发表了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韩少功发表了“寻根文学”的代表作《爸爸爸》,王安忆发表了她的《小鲍庄》,刘索拉、残雪、马原纷纷登场,存在主义小说、荒诞小说、元叙事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开始出现……同学们常常围绕新发表的各类作品展开激烈讨论。此时的张红*开始写一些文学评论,这是他走上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研究这条路的最初契机。“我们赶上了一个文学的*金时期,从而让我们对文学有了更多可以去体验的东西。”张红*说。

访谈中,张红*还列举了令他骄傲的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进入初中、高中、大学时,作文课上第一次评点的“范文”都是他的文章;第二件事,读大学时,曾经担任学校文学社社长,一直生活在一个思想活跃的文学氛围中;第三件事,小学时,他曾获全县语文竞赛第二名,“奖品是几本语文辅导教材”,张红*至今对此记忆深刻。

兴趣,指引了张红*一生的道路,学生时代的“三件事”又不断激励着他在文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文学最终成为他一生的事业。他说,“我始终认为,对于从事文学的人来讲,首先应当把它当成一种精神享受。”

高校院长和市作协主席

两种角色为文学评论提供多元视角

在张红*的身上,有诸多标签和身份。他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文化传播学院院长任上待了将近十年,是大学里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威海市作协主席、作家、文学评论家。这些身份看似毫不相关,实则又相互作用。

高校院长和市作协主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是文学把二者联结在了一起。张红*曾经以自己的经验告诫学生们,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时,应该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才会走得远,走得顺畅。参加工作后的张红*,主要从事文学评论与研究工作。接手威海市作协主席,也是因为内心的文学情结,以及对文学的热爱。

人无分身之术,张红*一直在两种身份中寻求结合点,并尝试用两种视角去看文学。他举了一个例子。站在市作协主席的立场去观察文学评论家时,会侧重考察评论家通过自己的研究给文学带来了什么、其文学评论是否真地和文学现场有关,而不会完全用学术体制里的方式,看评论家发表了多少文章,发表刊物都是什么级别。相反,高校院长的角色也对市作协主席的这一角色产生了影响。高校的环境相较社会更加纯粹,这会促使张红*淡化市作协主席的“身份”和“权力”意识,以更加纯粹的目的和方式,去履行作协主席的职责,为威海的文学发展做一些实事。

张红*讲,文学评论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作跟踪批评的,这类评论家通常和作家联系密切,优点是多数情况下都在文学现场,缺点是容易养成和作家互相吹捧的不良风气。另一类,则是学院派批评,相对来讲会较为超脱,这类评论家多分布于高校中,讲话会比较有学理性,但缺点是有时会距离文学现场较远。而在张红*身上,高校教授、市作协主席的两种身份融合,恰恰会给他的文学研究提供更加多元的视角。

文学评论和文学什么关系?

绝非指手画脚地干涉

回归根本,文学评论和文学创作是什么关系?这是很多人面对文学评论家时,都会提出的疑问。对此,张红*给出的解释是:文学评论于文学创作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但绝不是指手画脚地告诉作家该如何去创作。一个时代的文学,不仅仅是指文学作品,还包括了这个时代的文学评论。考虑文学与文学评论的关系,要将视角放在一个大的框架里、从整体角度去理解。

为何这么说?张红*举了一个例子。“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的新文学基本上是被设计出来的,而并非是作家顺着一种惯性,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情况下,自然而然的一种选择。比如,胡适当年倡导白话文学,便是先有想法和主张,然后才开始尝试。上世纪40年代、80年代,乃至于当下中国文学整体方向的选择,也都有外力在起作用。当理论家、评论家意识到原来文学的路子出了问题时,就会去倡导一种新的文学理念与风格,进而对文学创作走向发生深刻的影响。

在张红*看来,有三种力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不可低估。第一种是一个时代主流的意识形态;第二种是一些有影响的文学奖项;第三种便是文学评论。

访谈中,张红*还提出了他对文学评论的担忧。他提醒评论家们注意,要将文学评论当成对文学有实际影响的工作去做,而非评职称、争名逐利的工具,否则便是背离了文学评论的初衷。同时,这样的文学批评的影响力也会弱化,最后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对文学批评自身的发展是不利的。

当下中国文坛“现实主义文学”占据核心地位

作家要走进老百姓的生活去创作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那么,当下有没有可以作整体概括的新的写作流派或者思潮?张红*判断,在当下中国文坛,占据核心地位的是“现实主义文学”。当然,这种现实主义文学包含了许多新的因素。他举了两个例子。比如陈彦的《装台》、梁晓声的《人世间》,两位作家在文风上都没有过分追求风格化写作,而是用平实的写作手法去叙事,写大背景下的小人物,以平民视角去解析时代。作品没有过分戏剧化,叙述的多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常的故事。最终,这两部长篇小说都因贴近真实历史和生活的现实主义追求而得到肯定。改编的电视剧,也延续了原著的现实主义风格,让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有极强的认同感和代入感,也让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年轻群体能够看到曾经的时代样貌。

去年12月,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正式开幕。会后,张红*曾发表感想: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求文艺工作者通过文艺作品将一个正在前进的中国全面客观地展现出来,让人民看到民族复兴事业的光辉前景,而且还要走进老百姓的生活,讲好老百姓身边的故事。

访谈中,张红*再次提到这点。他说,文学不要脱离普通人,文学作品要与老百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只有这样,文艺作品讲述的中国故事才能更感人,更具有温度。讲好中国故事,需要艺术家深入到一个个中国人的具体生活中,了解普通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反映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愿望,表现这个时代普通中国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而奋斗的历程与不懈追求的精神。作家离地面越近,离泥土越近,离百姓越近,他的创作就越容易找到力量的源泉。

网络文学也有“根”

中国当代文学正面临转机

“泓峻”,是张红*自大一写诗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与真名谐音。此前,他在采访中曾这样解释:“‘泓’代表着水深,‘峻’则表示山高。一个人是成为山,还是成为水,可能没有办法选择,但是假若把你放在了山的位置,就要争取成为一座高山,放在水的位置,就争取成为一潭深水,山高水深,永无止境。”

“山高水深,永无止境”,张红*对于文学研究的追求亦是如此。不管是对传统文学的探讨,还是对文学新事物的接纳,张红*都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就拿网络文学来讲,张红*认为,网络文学也是有“根”的,这个“根”就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应该客观评价网络文学存在的价值。

张红*说,表面上看,网络文学玄幻、仙侠占了很大比重。但认真阅读你就会发现,网络文学中的一些代表作家,在很认真地钻研中国传统文化,他们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着诠释。就是从形式上而言,网络文学与中国小说的传奇、志怪传统也是可以对接的。其奇特的人物形象,与从《庄子》开始的中国文学传统也有许多一致的地方。这就是网络文学的文化之根。

张红*认为,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新的文学形式,与五四“新文学”形成的文学传统之间,实际上已经在相互借鉴,互相影响,这有可能会给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带来转机,“最终很可能产生一种新的文学形态,这个新的形态是什么我们可能讲不清楚,但是有几点是肯定的:它一定会对新的媒介环境有更强的适应,更充分利用汉语自身的优势,而且会与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有更多的关联。”

在访谈中,张红*还提到了技术革新对文学的影响。早前,技术落后时,传抄的模式让诗歌兴盛;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小说迎来了光辉时刻,占据主导地位;在今天的网络时代,网络文学又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不过,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媒介如何更迭,作品本身仍是内核。张红*提醒,作家在写作过程中,要避免弄巧成拙,过分卖弄技术,充分利用新的媒介形式而不被其所奴役。

威海作家创作有强烈地域特色

散文写作莫要套固有模式

提到威海,我们常常会联想到它的精致。其实,在文学方面,威海也曾经出过一些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作家。当代作家毕淑敏、梁晓声祖籍都在威海,威海本土也成长起来一批有影响的作家,如冯德英、王润滋等等。

在已经在威海生活了21年的张红*眼中,威海作家的写作有很强烈的地域特色,许多文学作品和渔民生活、胶东民俗以及海洋有关。此外,威海,自古以来是海防重地,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有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许多文学创作也会围绕本地的历史进行书写。

“文学是一种对现实的呈现方式,一个地方作家的存在,它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访谈中,谈到作家与自己城市之间的关系时,张红*提到了威海作家徐承伦、王成强最近出版的《威海传》。这部作品系统梳理了威海从史前文明到当下的历史脉络,既有对甲午海战等惨痛历史教训的深刻省思,亦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了威海的文化底蕴、历史风貌和发展成就。张红*评价,这部作品是“一座城市记忆的打捞与重建”。它不仅仅包含大量历史知识、地理知识、风俗志、物产志等内容,同时也向我们呈现出作家本人对身处的这个城市的理解、评价,以及对这个城市的深厚情感。它把事实本身的魅力与作家思想情感的魅力以及文学性表达所特有的魅力融为一体,让我们在走入威海这个真实而又具体的城市的同时,也走进了作家的精神世界,走进了文字所营造的审美的世界。

访谈尾声,张红*还对参加第二届青未了散文奖的写作爱好者提了几点建议,在他看来,散文写作要想写出味道、写出生命力,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就要自由,而不是套固有模式,故意精心设计语句、追求立意深度。同时,针对一些年轻作者把类似“yyds”这种“外文符号”引进散文作品中,张红*持否定态度,认为“这不是正路”。他表示,汉语文学是基于汉语的写作,维护汉语的尊严是汉语写作者的责任。

简介:

张红*,笔名泓峻,年9月出生,河南郑州人,文艺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1任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院长。现任文化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兼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理事,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山东省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威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出版《文学修辞批评》《文艺缀思录》《汉语文学的文本形态》《共生与互动——20世纪前期的文学观念变革与语言变革》《莫言新论》等论著5部,在《文学评论》《文史哲》《中国文学批评》《文艺报》等刊物发表文学理论研究与批评文章百余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