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张华荣散文路公交车 [复制链接]

1#

路公交车

文/张华荣编辑/磐石

刚搬到现在这个家时,因为不熟悉情况,加之所处的世昌大道是这所小城每天早晨堵车最为严重的一条主干道。我便随孩子爸的车上班,每天6点55准时出门,稍晚几分钟只能在滚滚车流中望眼欲穿却前行不能,只有干冒汗。他的公司离我的单位儿不太远,也算是顺路。这样走了一年,后来他的公司搬走了,我便自己走,多数步行,哪天看时间来不及就在家门口的站点跳上一辆公交车,坐到华联,然后飞奔到单位。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上了一辆路公交车,到华联准备下车时得知,它在紧挨着我单位的市里二院有一站,心中窃喜,居然有一班从我家直达学校的公交车。这也给自己找了个理由,以后,但凡天气不好或来不及步行的时候,我便在路边翘首西望,等待这辆不会让我迟到的路公交车。

第一次坐路的时候,一上车,我有点儿吃惊:满满一车人,坐着的,手把吊环站着的,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我只得在门口站着。一打眼,那些坐着座位的人基本是农民模样的人,黝黑的脸堂,粗糙的大手,沾着泥巴的衣服鞋子,与一些穿着入时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仅人多,坐车人的东西也多,拥挤在车后门附近的一群人每人都是大包小包的,或者编织袋子,或者手拖车,或者装得满满上面盖了层粗布的篓子……这些东西占据了人站的位置,使得公交车拥挤不堪。每到达一个站点,车都要停好一会儿,那些篓子、拖车或编制袋子,便被它的主人在拥挤的人群中吃力地搬到路边,然后再上来,搬另一些。都是些上了年纪的人,那蹒跚的脚步、抱着重物摇摇晃晃的样子,总让我的心里升腾起一份特别的怜悯。有时候,他们会招呼身边的人帮个忙,而更多时候,旁边的人会齐动手帮着搬,往往是过了一两站,车里便宽敞了。每当这拨人都走了,有的顾客便抱怨:天天拉这么些人,把个车挤得满满的,唉!大多是常客,没有人应和这样的话语。我便明白,这辆发自城郊的公交车乘客大多来自农村,那些灰白头发的人,在原本应该安度晚年的年纪,却要把自家产的菜或水果拿到城里的早市上卖点钱补贴家用。

哦,这辆车,这辆车上的那些人,那篓子那黝黑的面色,那大手那田间的劳作……常常勾起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不由自主中,一份遥远的亲切袭上心头。

上另一个群体是中学生。车子还未停稳,一群身着校服的学生便鱼贯而入。清一色的校服,每人一个沉甸甸的书包,总把前门口堵得满满的。有时,上车早的个别学生会在难得能坐上的前门两侧的座位上心无旁骛地看复习资料或写那密密麻麻的卷子,也是一道风景。

尽管它的拥挤是别的公交车所没有的,在哪天需要赶时间的时候,我依然会毫不犹豫跳上,有时碰上倒出一个空位,便心怀满足地坐上去,完成每天的学习强国任务。

慢慢的,坐过几次之后,对上的拥挤已不再大惊小怪。每次乘车,让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